前段时间有爆出了某大佬的OS和RT-Thread很像,所以画了这么张图,同时也发在社交媒体上:
"Roadmap or history of RT-Thread? No matter what RT-Thread is, it's alway there. Hope RT-Thread is a locomotive, lead us all to the future."
提到RT-Thread的发展路线,其实是被很多社区小伙伴关心的:RT-Thread到底会走向何方?
由于个人兴趣及项目需求动手写了一个RTOS,在2006年初发布了RT-Thread的第一个内核版本并开源,一开始纯粹以工程师的角度去做,当时有个看似遥远的目标是能做成一个开放式,嵌入式系统领域的Linux。
然而接下来几年RT-Thread这个项目进入了一个艰难时期,因为仅仅只是一个RTOS内核很难得到关注,期间凭借个人兴趣不断去做不同平台移植,完善功能。期间也做过一些社区活动,很多时候就是一些爱好者在汉堡王、KFC这类地方AA制聚会交流,记得最惨淡的时候聚会只有两个人。
长时间的坚持和付出,RT-Thread开始有了些支持者,然后不断有开发者加入进来贡献代码和完善。ARM Cortex M3的出现,让开源的RT-Thread走上了新的阶段,此时的RT-Thread已不再只是一个实时内核了,包括了Shell、文件系统及TCP/IP协议栈等,凭借低资源占用、功能丰富吸引了大批的用户。
直至2011年,RT-Thread才发布1.0.0版本,这样一个稳定版本的发布花了6年时间。
2015年,RT-Thread 2.0.0发布,引入了menuconfig,而这次大版本的发布花了4年时间。
2017年,RT-Thread 3.0.0发布,定下IoT OS的战略,花了2年时间。
2018年,RT-Thread 4.0.0发布,支持更多芯片、开发板、云等,也逐步向生态走得更远更广,仅1年。
而在2019年,则在潜行中仔细思考,没做大版本发布,但却开始走向新的领域。
在RT-Thread发展过程中我们深知“无生态不OS”,一款操作系统是需要开发者使用,需要开发者对它的认可。脱离了生态的操作系统只是一款软件,一项产品,这和RT-Thread的初衷是相违背。在生态这条路上,在产品层面以开源版本RT-Thread为主干开始开枝散叶延伸向更广阔的领域:
期望通过RT-Thread已有的生态,来覆盖MCU …… MPU的场景,而能够和国际顶尖的操作系统PK。
所有这些,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经历过:提出想法,小心验证,实现原型,应用落地,打磨完善等的过程。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周期一般都非常长,中间历经波折、迭代繁多等等,例如混合微内核是由团队小伙伴们历时1年多时间打磨的,从最初的lwP(轻型进程),实现(浮动地址执行)原型,而后又推翻加入MMU,进程地址隔离,然后到逐步加入文件系统服务,网络协议栈服务,图形UI服务,以及gdb用户进程调试,POSIX threads等。后面同样的会集成到RT-Thread Studio中,让它真正变成开发,调试,执行一体化的模式。
这一系列的开枝散叶(分支或方案),也和RT-Thread的基因、品质相关:找到真实的需求,以强大的韧性,百折不挠的精神,一定能把事情做成,一定要把事情做成!
未来是未知的,RT-Thread不变的是开源的初心,会依然以Apache License v2.0、开源的方式发布RT-Thread v5.0.0新版本,并崇尚社区高于代码之道,推进更多社区活动,让RT-Thread应用在更多的场合、领域,开出朵朵数据、信息之花。
在第一幅图中经历了这么多的阶段,很多都是我亲手扶上去的,站在42岁关口,离知命之年不远,依然希望能够有闲余时间可以coding,可以再带出一些新的方向,新的有趣并实用的点、线甚至是面。但面向未来,又感觉到再次处于未知的关口上,未来会是什么?未来的泛IoT场景,还应该有更多更多,端上的思考,云甚至网络结构上的思考,世界无穷大,RT-Thread只是其中一粟,无数个RT-Thread,会汇聚成一张大网。期待RT-Thread就像一个火车头在前方引领,驶向未来……驶向未知……
文章这个功能真的很赞,以后可以当博客使用了。
对比一下
某知名博客平台:
RTT 论坛
怎么有种没有广告还不习惯的感觉
第一张图是用什么软件画的呀
我还在用1.2.1,新的太大了
大赞!参加了2020开发者大会,感触颇深,为有这么专注的精神感动。后面的新产品就将切换到rtt-studio,争取长期使用他,非常感谢创造者熊谱翔及其团队。
@如坐云端 谢谢支持!